“未雨绸缪”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成语,它在字面上的意思是趁着天还没下雨,先修缮房屋门窗。但实际上,它用来比喻人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,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。许多喜欢书法的人会选择将“未雨绸缪”四个字挂在家中,以此提醒自己或家人,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,都要有提前准备、防患于未然的心态。
“未雨绸缪”的出处与典故
明朝的朱柏庐在《治家格言》中写道:“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。”这句格言的意思是,应该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做好准备,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再去解决。同样,在《诗经·豳风·鸱号》中也有类似的句子:“迨天之未阴雨,彻彼桑土,绸缪牖户。”提醒人们要预先做好防护,防止意外发生。
关于“未雨绸缪”的典故
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成功灭了商朝。为了安抚商朝的遗民,他选择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为诸侯,并让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、蔡叔和霍叔分别封在武庚的东、西、北面,以此监视他。周武王对周公等辅政大臣十分信任,尤其是周公,最受他的器重。
然而,两年后,武王突患重病,大臣们为此焦虑。周公决定祭告周朝祖先,表示愿意代哥哥去死,希望先王保佑武王恢复健康。祭毕,周公将祝辞封存在石室里,并严令史官不得泄密。
巧合的是,武王的病情在周公祝祷后出现了转机,但不久,因操劳过度,武王旧病复发,最终不治身亡。年幼的太子姬诵被拥立为王,即周成王,周公则受武王遗命摄政。
周公的摄政引起了管叔等人的不满,他们散布谣言,说周公摄政是为了篡夺王位,从而引起了成王的怀疑。周公百口莫辩,最后离开了京都。
不甘商朝灭亡的武庚见周氏兄弟之间出现了矛盾,便派人去联络管叔等,挑拨他们与周公的关系,并积极准备起兵叛乱。
经过两年的调查,周公查清了谣言的来源,知道了武庚准备叛乱的情况。他十分焦急,便写了一首名为《鸱鸮》的诗给成王。诗中,他以母鸟的口吻,反映了周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,但年轻的成王并未能了解周公的苦心,对此无动于衷。后来,成王无意中在石室里发现了周公的祝辞,深深为之感动,就立即派人把周公请回镐京。
周公回京后,成王派他出兵征讨三叔和武庚。周公足智多谋,很快平息了叛乱,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。
后来,人们便用“未雨绸缪”这个成语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,这正是周公当初的担忧和行动所体现的精神。